胃不好的人,6种食物医生劝你少吃
胃不好的人,6种食物医生劝你少吃
生活中被胃部不适折磨的人不在少数。其实,胃病三分靠治、七分靠养,但怎么养是关键。那么,怎样才能正确养胃?
这些饮食胃病患者要少吃
很多人都知道,吃错食物容易伤胃。但以下这几类伤胃食物,他们却经常吃!
1
甜食
甜食进入胃部后,会引起胃酸大量分泌,刺激胃黏膜,容易诱发胃痛、反酸、烧心等症状。如果胃黏膜本就已经受损,更是会加重病情。
一般来说,含葡萄糖、蔗糖高的食物都算作甜食,包括糖果、蛋糕、夹心饼干、巧克力、奶茶、部分水果,以及年糕、汤圆、粽子等糯米食品。
2
苏打饼干
适当吃些苏打饼干,确实可以中和胃酸,减轻反酸等症状,比较适合胃酸水平过高的人。但如果只靠苏打饼干来缓解反酸,就容易延误病情,反而不利于胃部健康。
如果胃酸分泌正常,却经常吃苏打饼干,可能会使胃部环境的酸性降低,不利于杀灭杂菌,反而增加疾病风险。
一些馒头、面条也含有碱性物质,不宜长期过多食用。
3
部分粗杂粮
对于胃病患者来说,吃粗杂粮也要谨慎。比如:
红薯、土豆吃太多,容易产气反酸,对胃食管反流或胃溃疡患者来说,易加重不适症状;黄豆、黑豆、绿豆等容易增加消化负担,还会产气加重腹胀,也不适合胃病患者多吃。
建议胃病患者尽量吃芸豆、红小豆等易消化的粗粮。如果是其他粗粮,可以打成粉或粗粮细做,每次适量食用。
4
部分水果
柠檬、山楂、猕猴桃、李子等酸性水果食用过多时,易出现反酸,也会刺激胃黏膜。
菠萝、香蕉、荔枝等过甜的水果过量食用时,可能会在胃局部造成高渗状态,引发或加重胃部疾病。
另外,空腹尽量不要吃太多橘子、柿子、葡萄等富含鞣酸的水果,以免增加胃结石风险。
5
浓茶、咖啡等饮料
茶叶和咖啡中的咖啡因会刺激胃酸分泌,如果是空腹大量饮用,久而久之就容易造成胃部损伤。
因此,不要空腹喝茶、咖啡,不要喝大量浓茶。
6
粥
很多人都觉得喝粥能养胃,但实际上,长期喝粥却可能适得其反。
粥通常不太需要咀嚼,这就少了唾液淀粉酶的分泌,导致食物在胃部的消化时间延长;而粥中的水分又稀释了胃液,胃肠蠕动减慢,消化时间会再次延长。
如果长期消化过缓,就可能造成胃泌酸的功能下降,影响消化能力。久而久之,可能增加胃病风险。
【喝粥养胃因人而异】
一般来说,普通的胃炎患者,可以适当喝粥,以降低肠胃负担。但容易反酸的胃食管反流者,不建议进食过多的流质食物,以免进一步刺激胃部、食管等;胃溃疡患者也应减少喝粥的频率,以免刺激胃酸过多分泌,加重病情。
三大伤胃习惯尽量离远点
除了在吃的食物上需要讲究外,一些饮食习惯,胃病患者也要提高警惕。
1
盲目偏信少吃多餐
进食的次数过多,相当于延长了胃的工作时间。长期如此,胃得不到足够的休息,就容易受伤。
对于胃炎、胃溃疡的患者来说,少吃多餐会反复刺激胃黏膜,增加胃酸分泌量,可能加重病情。
如果是老年人、糖尿病患者、胃肠道大手术后患者,则可适当少吃多餐,更有利于健康。
2
吃太快
吃得过快会导致因为咀嚼过少而增加肠胃负担,容易引起消化不良;另一方面,吃饱的信号来不及传达到大脑,容易吃撑,也不利于胃健康。
建议吃饭细嚼慢咽,一口饭咀嚼20次左右,老年人及牙口不好的人适当增加次数,有助于减少进食量,还能在降低肠胃负担的同时,提高食物营养的吸收率。
3
吃太晚
晚餐不规律,尤其是过晚进餐,胃还没有排空就睡觉,会对胃黏膜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害,甚至有专家把晚上20点~24点称为胃癌时间。
已经患有胃病的人,如果还是长期进食过晚、吃夜宵等,难免会进一步加重病情。建议晚餐不宜过晚,与睡觉时间应至少间隔4小时以上。
照着方法吃帮你养好胃
应该怎样做,才更有助于守护胃健康呢?
1
三餐规律,让胃酸正常分泌
三餐不规律,胃酸分泌没有固定的时间,就容易造成胃酸分泌过多或过少,从而诱发消化不良、反酸烧心、胃糜烂、胃溃疡等病症。
因此,平时一定要养成三餐定时定量的生活习惯,使胃功能更协调,从而达到养胃的目的。
2
补对营养,保护胃黏膜
健康的胃,离不开完好无损的胃黏膜。那么,怎样才能保护好胃黏膜呢?
①吃点果胶
果胶有很好的吸附性,能消除体内细菌毒素及其他有害物质,以减少对胃黏膜的伤害。
富含果胶的食物有:苹果、南瓜、花椰菜、红萝卜、高丽菜等。
②吃点花青素
花青素能防止细菌黏附在胃壁上,帮助抑制幽门螺杆菌等细菌生长,降低胃黏膜受损风险。
桑葚、蓝莓、葡萄、黑枸杞等食物中含有较为丰富的花青素。
③吃点辣椒素
少量的辣椒素会刺激胃黏液的分泌,修复胃黏膜,对胃起到保护作用。
但已经有胃部疾病的人不太适合吃辣,以免造成刺激。
3
名老中医的养胃方
91岁名医姚希贤有个用了60多年的绝学方,不但能改善脾胃不适症状,还能辅助杀灭幽门螺旋杆菌,改善胃部疾病。
【药材】清半夏、黄连、党参、茯苓、公丁香、枳壳、连翘、乌梅。
【功效】辛开苦降、益气健脾、降逆止呕。具体用法用量请遵医嘱。
TAG标签:
老年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什么虹膜睫状体炎如何预防
小儿疱疹性口炎概述
精神兴奋药物依赖